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办学特色的彰显、学生个性发展的呈现、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都需要通过课程来达成。学校只有从课程理念的确立、课程目标的把握、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学科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全新理解并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一、课程背景与分析

20174月,复旦大学与杨浦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深化区校合作,共建共管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协议书”之后,复旦大学附属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简称“复旦二附校”)应运而生。

从师资情况看,目前复旦二附校在编教职员工175人,其中教师171人。初中部教师队伍中,中学高级教师23人,研究生学历教师30人,市学科中心组成员7人,第五届区学科名教师2人,区学科带头人5人,区骨干教师11人,区骨干后备2人,新秀教师2人,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9人,10名教师被聘为“复旦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有8人曾获上海市园丁奖。小学部教师队伍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0人,区学科带头人1人,区骨干教师6人,区骨干后备3人,新秀教师1人,区学科中心组成员1人,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3人。

从生源条件看,复旦子弟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知识面总体较宽,对未知世界好奇,

对自主学习渴望,这是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基础和保证。1998年起学校就着手进行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至今已初具规模并取得成效,为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从学校所处的环境看,作为复旦与区共建共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可比较容易地借助复旦大学丰富的物质资源、智力资源和精神资源,也可以充分获取杨浦区的大力支持,用以建设具有二附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时学生家长大部分来自复旦,学历层次、整体素质相对较高,他们是学校课程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优质资源和支撑力量。具体分析如下:

  

S(优势)

W(劣势)

O(机会)

T(挑战)

S(行动策略)

  

学生群体

1、知识面宽、综合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能力。

2、家长学历层次高,可以给孩子一定的学习指导。

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是任何一所公办学校所没有的。

丰富的课程体系和“三个有效”管理模式,为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创设了条件。

中高考改革后,如何结合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完善校内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素质全面、有个性特长、有发展后劲的毕业生。

1、坚持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理念,继续优化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稳定、优质,结构较为合理。

2、区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中心组成员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3、师徒带教制度的规范落实,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率不高。

2、教师课程执行力不均衡。

3、有的教师安于现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1、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需要引进新教师,有利于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

2、教师发展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思考如何助推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3、有机会实现教师岗位的柔性流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可能。

1、中考改革以及疫情之后,在线教育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对教研组的课程落实、教研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开展多层级、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课堂执行力。

2、完善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如校级以上骨干教师的评价机制、复旦转编的考核机制等,以项目推进的方式,促成教师的专业化提升和终身发展。

  

课程资源

1、作为复旦与杨浦共建共管的学校,可比较容易地借助复旦和区属的优质资源,用以建设具有二附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2、多年坚持的教师档案和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创建,为学校积累了丰富而优质的课程资源包。

1、师资储备不足,特别是缺乏跨学科教师资源,难以满足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

2、优化和丰富课程建设需要的资金有限,不能完全满足课程开发的需求。

1、复旦大学和杨浦教育局的双重领导和双重支持,复旦教育集团的成立,可用的校外资源将会不断丰富。

1、如何开发出具有品牌效应、持续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社团。

2、九年一贯制大校对拓展型课程的设置、选课、教学及管理带来挑战。

  

  

  

1、积极争取大学、区、兄弟学校、社区、家长的支持,丰富课程资源库。

2、借助上海市信息化标杆培育校的成功申报,营造多维沉浸体验式智慧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课程结构

1、构建了“五个多”配套的课程体系。

2、构建了三大类选修课程群。

3、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构建了创新素养课程群。

4、为学生兴趣特长的提升开设了多种社团。

5、正在着力推进道法和心理健康等课程的大中小一体化建设。

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个性化需求。

1、校外四个专家指导团队和课程项目中心的成立;四个工作室的成立;集团校间的相互合作等,为课程开发提供更多机遇。

2、市、区、校级多个项目的推进,为课程建设提供助力。

对课程如何真正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智慧课堂”的项目引领下,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三类课程、深入探索三类课程相融整合的课程结构,确保育人目标的实现。

  

  

课程管理

1、学校对课程开发做了整体规划。

2、三类课程和素养课程群都基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评价方案。

对基础型课程的教学研究、评价和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上海市信息化标杆培育校的成功申报、区课程领导力项目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九年一贯制的二附校的成立,都有利于建立起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学贯通的特色课程体系。

1、优秀的艺术、体育、素养课程群等外聘师资的稳定存在一定的难度。

2、如何建构起合理、高效的九年一贯制的课程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

1、以各学科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为抓手,以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为载体,引导教师自主研究、参与实践,实现三个有效

2完善符合中考新政的计分科目的校内学业评价方案。

3、逐年落实上海市信息化标杆培育校申报时提出的五大信息化建设项目。

二、课程理念与目标

坚持秉承复旦大学博雅教育的思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各学段校本课程的有效融合,聚焦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各具特色的“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关注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

1、坚持“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能让学生在学校九年的学习生活中实现“五个多”,即:读的书比别人多,听的讲座比别人多,参观访问比别人多,参加的社会实践比别人多,经历的创新活动比别人多。并进一步优化与之相对应的五大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领域贯彻复旦通识教育观,完善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建构,寻找课程资源的生发点,让学生的探究形成系列,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技能、创新和探索的能力。

2、积极探索有效课程、有效课堂、有效作业“三有效”模式,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数的基础上,对三类课程进行校本化统整,做到既不降低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又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长远发展,教学相长,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在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校情、学情和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这三类课程相融整合的课程设置标准和教育教学模式。

3、在不减少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我们关注基于校情的课改特点,在课时安排上遵循“增减互补,总量守恒”的原则,将音乐美术课程进行了统整,形成学校大艺术课程;将初中劳技课程进行统整,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含艺术、科技、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大劳技课程;将体育、心理、医务等力量相统整,成立了学生健康中心,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和相应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学校体育和心理工作中的不足和对策,通过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育、心理和健康质量。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一)初中部课程结构图

(二)小学部课程结构图:

学校课程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

复小之星嘉年华/社团活动

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唱游/音乐信息科技、道德与法制、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

限定拓展

自主拓展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

走进经典诵读/拓展阅读

数学智优创新思维训练

英语口语

及拓展阅读

探究型学习包

分享成长大讲堂

  

心理健康教育


  

  

  

  

  

  


(三)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1初中部202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人文类

语文

基础

4

4

4

4

拓展探究

古诗文

1

1

1

1

英语

(初一下开始分层)

基础

3

3

3

3

拓展探究

1

1

1

1

英文报阅读

1

1

1

1

道法、心理

1+0.5

1

2

2

历史

  

3

3

  

社会

  

  

2

  

科学类

数学

(初一下开始分层)

基础

4

4

4

5

拓展探究

1+0.5

1

1

1

物理

初三3节分层

基础

  

  

2

2

拓展探究

  

  

  

1

化学

初三2节分层

基础

  

  

  

2

拓展探究

  

  

  

1

生命科学

  

  

2

1

科学

2

3

  

  

地理

2

2

  

  

信息科技

2

  

  

  

劳技类

劳技校本课程群

2

2

  

  

电工

  

  

1

  

体育类

体育

3

3

3

3

体锻

1

1

1

1

体育选修课

1

1

1

1

艺术类

音乐

1

  

  

  

美术

  

1

  

  

艺术

  

  

1

1

艺术校本课程群

2

2

  

  

通识类

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

1

1

1

1

立体化阅读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

晨(午)会

每天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5

35

34

32

2初中部2019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人文类

语文

基础

4

4

4

4

拓展探究

古诗文

1

1

1

1

英语

(初一下开始分层)

基础

4

4

4

4

拓展探究

/

/

/

/

英文报阅读

1

1

1

1

道法、心理

1+0.5

  

2

2

历史

  

3

3

  

社会

  

  

2

  

科学类

数学

(初一下开始分层)

基础

4

4

4

5

拓展探究

1+0.5

1

1

1

物理

初三3节分层

基础

  

  

2

2

拓展探究

  

  

  

1

化学

初三2节分层

基础

  

  

  

2

拓展探究

  

  

  

1

生命科学

  

  

3

  

科学

2

3

  

  

地理

2

2

  

  

信息科技

2

  

  

  

劳技类

劳技校本课程群

2

2

  

  

电工

  

  

1

  

体育类

体育

3

3

3

3

体锻

1

1

1

1

体育选修课

1

1

1

  

中考体育分项训练

  

  

  

1

艺术类

音乐

1

  

  

  

美术

  

1

  

  

艺术

  

  

1

1

艺术校本课程群

2

2

  

  

通识类

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

1

1

1

1

立体化阅读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

晨(午)会

每天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5

35

35

31

3、小学部2020学年(第一、二学期)课程设置表:

年 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语文(含写字1

9

9

6

6

6

数学

3

4

4

5

5

外语

2

2

4

5

5

科学与技术

2

2

2

2

2

道德与法制

2

2

2

3

3

唱游/音乐

2

2

2

2

2

美术

2

2

2

1

1

体育与健身

4

4

4

4

3

信息科技

  

  

1

  

  

周课时数

26

27

27

27

27

体锻活动

2

2

2

2

2

立体化阅读(语文)/心理健康教育

1

1

2

1/1

2

立体化阅读(英语)

1

1

1

1

1

拓展数学

1

1

1

1

1

专题教育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1

探究型课程

1

  

  

  

  

晨会或午会

每天15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课间操

每天约45分钟

周课时总量

33

33

34

34

34

四、课程实施与说明

(一)初中部基础课程校本化设置说明:

1、关于三类课程相融整合的课程设置说明

新一轮课改实践中,学校基于校情,在进行了多年认真的研究和诊断后,提出了“三类课程相融整合”的课程设置法,即不是简单地单独设置基础课、拓展课和探究课等,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与统整,所有的拓展探究都相融在日常的基础性教学中,部分拓展性学习内容已发展为稳定的相对独立的系列,如初中部语文的古诗词学习、古文小品阅读;英语的英语报阅读等,这一方面是为了有效落实《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新出台的中考改革政策。另一方面也是依据上海“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所倡导的理念:即“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

学校根据生源情况的特殊性,坚持推行了21年的初中分层走班教学,即在七年级下开始,数学、英语两门学科分A\B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到了九年级再加理化学科的2+1分层,同时也实行作业分层。每学期依据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成绩进行调整,实现流动管理。

在分层的基础上,学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和科学素养课程,依据素养班管理制度开展学员选拔、教学活动及常规管理。

2、音乐、美术、艺术课程的校本化设置说明

1)课程设置表

上海市相关课程计划要求

科目课时

音乐

1

1

  

  

美术

1

1

  

  

艺术

  

  

2

2

②校本课程计划的调整

科目类型

科目课时

基础学科

大艺术

音乐

1

  

  

  

美术

  

1

  

  

艺术

  

  

1

1

艺术校本课程群

2

2

  

  

2)调整的原因

根据学科教师的特长和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学校把音乐、美术、艺术这三门课程进行了统整,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学校大艺术校本课程,如戏剧是一门集语言、形体、音乐、美术等多元智能与一身的提升学生感知力、表演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的综合艺术课程,学校设置了“英语戏剧”课程,借助区国际理解项目的支持,成立了由英语老师组成的二附校戏剧研究团队,通过戏剧的方式,展开一系列综合性的艺术教学实践活动。从这几年试点的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课程调整,不仅有利于打开学生眼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共25门)

学校在六年级设1节音乐课、七年级设1节美术课、八年级和九年级各设1节艺术课,除此之外在六年级和七年级开25门艺术类限定性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包括

音乐类艺术课程

打击乐、合唱、舞蹈、动感街舞

美术类艺术课程

篆刻、书法、国画、沙画、版画、油画、创意立体书、服装设计图纸绘制

表演类艺术课程

走进戏剧、英语戏剧表演、英语电影配音、英语辩论、京剧、越剧、沪语

鉴赏类艺术课程

茶艺、汉服与中国传统文化、玉文化探秘、跨文化传播

文学、摄影类艺术课程

小复旦人报、爱拍摄影

每个学生每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门课程,两年内可选择2-4艺术类校本课程。

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涵养学生的艺术性情。

3、劳技(又称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校本化设置说明

1)课程设置表

①上海市相关课程计划要求

科目课时

学校可在保证劳动技术课程总课时数为170节的前提下,调整六至九年级的劳动技术课程设置。

劳动技术

2

1

2

  

②校本课程计划的调整

科目类型

科目课时

基础学科

5

劳技选修课程4

电工1

2)调整的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根据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劳技课做了调整,在六年级和七年级共开设17门劳技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既按照劳技教材六七年级的课程要求,开设了布艺、纸艺、木工、绳艺等选修课程,又开发了信息技术、实验和生态环境类课程。

3)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共17门)

动手制作类课程

布艺、纸艺、木工、绳艺、陶艺、电子技术、军事体育航模、非遗艺术手工课、创意超轻黏土

信息技术类课程

单片机DIY平台、机器人创意乐园、生活MVScratch 趣味编程、魅力C语言

实验类课程

绿色生态体验与实践

生态环境类课程

根与芽、鸟类观察

课程群旨在创建“跨出国家课程之外的新型学科,走出教室之外的全景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课程自主选择权,通过“有设计的课程活动”和“有意义的课程经历”来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兴趣、拓宽视野、提升综合学力,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感悟。

4、体育课程的校本化改革说明

为体现初中体育教学的多样化,每周各年级统一时间排一节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体育选修课,分别为:武术、空手道、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啦啦操、花样跳绳等,改变原先单一的整班授课形式。九年级第二学期为迎接体育中考,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由全体体育老师任教,根据学生的中考选项进行针对性分项训练。另外,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体育老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6个运动类社团选修课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市区各类阳光体育联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兴趣、提升能力、激发潜能。同时将体育、心理、医务等力量相统整,成立学生健康中心,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和相应的校本课程建设。

5、道法、社会、心理课程的校本化改革说明

1)课程设置表

①上海市相关课程计划要求

科目课时

学校可在保证社会课程总课时数为68的前提下,调整八、九年级的社会课程设置。

  

道法

1

1

2

2

社会

  

  

  

2

2)校本课程计划的调整

科目类型

科目课时

基础学科

社会

  

  

1.5+0.5(课外实践)

  

心理

1

  

  

  

2)调整的原因

去年3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七个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德育类课程关键是导行,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社会实践、交流感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

3)调整后的课程内容

①道法课在保证课时的前提下,继续做好授课方式和评价方案的校本化改革,在去年试行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校本“政史地学科日常考核试行方案”,同时借助 “杨浦区初中教育集团道法学科研修基地”校和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成员校为契机,成立课程实施的教研团队,深入研读学科的课程文本,扎实开展学科教学实践,提炼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着力开发学科的课程资源,并向集团校辐射,实现以研促教、以评促学。

②初二社会课有0.5节课时,用于学校整体规划下的“研学行走活动、课题探究活动、共青团及少先队活动、家长义工参与下的《行迹上海》等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必须以小组课题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做好考核评价。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也让社会课多了一个载体,使其教育形式和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预备年级隔周开设一节心理课,一月一次心理讲座、每天开放心理咨询室,指导学生如何适应初中生活,学会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对各种压力。

(二)关于小学部课程设置说明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真正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1—4年级严格落实四课、两操、两活动)。克服师资缺乏的困难,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不随意挤占体育课时。

2、小学一年级入学初4周不安排快乐活动日,利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课时,落实1620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

3、语文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课/书法课,一、二年级铅笔,三五年级硬笔与软笔书法隔周交替进行。

4、探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及社团活动的部分内容采用快乐活动日的形式进行设计和实施。快乐活动日的课时安排计入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课时,每次按4课时计,每学年安排30次,每学年课时总量为120课时。

5、专题教育安排在午会时间,坚持开设好廉洁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含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毒品预防教育等)、国防教育、民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做到定时、定内容、定期检查。

(三)校本特色课程设置说明:

1、“五个多”课程说明

1)立体化阅读课程

“立体化阅读”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立体化”。一是它突破了学科限制,是独立于各学科外的一门校本课程,二是它的阅读领域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是它的阅读方式不是单一的纸质阅读,而是包括有声读物、行走等多种方式。四是它的参与者包括了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士。

“立体化阅读”课程构成:

  

授课方式:

小学部一至五年级专设阅读课,一、二、四年级每周一节,三、五年级每周二节排入课表。阅读课教学以校本教材《诵读积累,走近经典》为主,并同时配合课外阅读,五年级由阅读课教师两周开展一次专项阅读指导。每学期各备课组在教务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计划和要求,并做好过程性评价和期末口头考查工作。

学校在六年级和七年级专设阅读课,每周一节排入课表,由阅读老师来授课,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教授阅读知识。每学期同学们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次“探究性阅读”。在寒暑假中,要完成一次“阅读与行走”活动。同时,新校区1047平方米的图书馆,是学校立体化阅读项目的有力支撑,满足学生借阅图书和阅读交流的需求;

2)“漫游星空”课程

每月一次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来校给全校学生作普及性讲座。前一小时听专家讲座,后半小时专家和学生提问互动,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至少能听到60多个讲座。这一课程能较好地拓宽眼界、活跃思维。有些讲座内容因与学科教学相关,对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3)“研学行走”课程

今年因为疫情的不确定性,研学行走课程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上半年度依然开设“行迹上海”实践课程和“行访基地”实践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所处城市开始,对上海进行寻访、探究,进而提高学生视野的宽度和视角的广度,从而更加热爱上海这座城市,做一名合格的上海市民。学校将适合中学生年龄与知识层次的60多个实践基地,整合成6大模块: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民族文化教育系列、公民教育系列、科普教育系列、艺术教育系列及近代工业发展系列。学生每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节假日,在家长义工带领下,以小队为单位寻访实践基地45个,并和同伴分享感悟。每学期学校组织“行迹上海”活动交流展评。暂停外省市和国外的研学课程,待疫情消除再推行。

小学部针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将信息技术赋能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根据现有的博物馆课程序列,选择3-4个合适的场馆进行馆校合作,开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云博物馆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博老师”的作用,做好课程开发与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以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形式,参观1-2个优秀场馆,作为学校博物馆课程的进一步延伸。

4)“我与大学共成长”课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教育的发生早就不局限于学校空间,在校园外有更广阔的教育资源等着学生去采撷。“我与大学城共成长”课程就立足此,致力于培养能交流、能写作、会自省、善思辨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年龄层次、认识程度、社交能力的差异,通过阶梯式、多形式的采访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继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部开展“分享·成长”家长大讲堂特色课程,形成有序列的校本特色。充分发挥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利用专题教育的时间,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根据职业特点给孩子们做微讲座,讲座的内容涵盖艺术、人文、科技、心理等多领域。课程的开展让家长在分享中了解学校,让学生在家校协同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在学习中共同成长。本学年,也将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及小学部分为两个校区的特点,做好每个年级两场微讲座的录播准备。

5)“长短探究”课程

2005年起,为了落实学校的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特别是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学校固定在六年级下到八年级上设置时间长达一年之久的探究性课题活动。

学校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学校、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六至八年级每位教师都担任至少一个探究性课题小组的指导,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探究性课题小组。同学们课题参与的情况和成绩记入学校自己设计的《复旦二附校学生探究性课题手册》,作为入团、评优的必备依据之一。每年学校以课题中期汇报、教研组初评、年级组终评的方式进行探究性课题结题比赛,每年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市区的创新大赛。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题探究课程的质量,学校推行了诸多配套跟进措施。成立了第三届校内外创新指导团队,其成员绝大部分来自于高校的专家,还有来自于基层学校的特级或高级教师;校内的创新指导团队的成员大都为在历届探究性课题活动和两项顶尖级别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类赛事中指导得力、经验丰富的校内教师。此外学校与上海市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签约,成立校外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我校学生的创新活动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今后在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我们将探究性课题活动的起始阶段下移至小学高年级,更早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培育。

2缤纷社团课程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本拓展型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满足学生特长爱好的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愿组成,并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社团课程与活动旨在关注学生多元兴趣培养的同时,更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专长发展,满足学生从兴趣到特长的梯度需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小学部按上海市教委、杨浦区教育局对课程的设置要求,开展创新拓展活动日。结合本年度课程计划每天安排一个年级,分别包含拓展课程、探究课程和社团课程的部分内容,其中周一为一年级、周二为二年级、周三为三年级、周四为四年级、五年级。当天社团课程内容快乐活动日上一课时,延伸到快乐30再上一课时。

同时,2020学年开始学校在原有的信息技术、学科拓展、体育竞技、艺术等四大类30个社团的基础上,整合中学课程资源,关注并发展“九年一贯、小初贯通的课程教学”(如打击乐、合唱、交响乐团、足球等),打造学校的特色社团课程。

  

分类

社团名称

文学类

小复旦人报社、“解语”文学社、影视社团、阅读赏文社、古诗文鉴赏社

艺术类

打击乐社团、鼓号队、合唱社团、交响乐队、舞蹈队、京剧戏曲社、中国画社、彩泥万花筒社

科技类

计算机编程社、航模社团、自动控制社、舞台音响灯光社、3D打印与图形化编程社、科学试验站

运动类

武道社、乒乓社、健美操社、足球队、国际象棋队、田径队

  

五、关于课程评价与考核的要求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生命线。有效的课程评价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课程评价将坚持以“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得到同步成长”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研组长的作用,让每一位教师从课程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发展,同时在课程的实施中看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考核评价。

(一)教师工作规范性评价:

1、有效课堂:

1)发挥备课组的主体功能,加强备课组的建设。

依据二附校有效课堂六要素,加强听课、评课。因为备课只是纸面上的东西,同备课组教师的相互听课、研讨实质上就是发现、感悟的过程,是一个鲜活的教学案例的分析过程。尤其是主备教师结合自己的课,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和不足,听课之后再进行反思交流,集体备课的作用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月同备课组至少相互听课交流一次,每学期末教务处检查听课笔记。

2)教学指导委员会、教研组、年级组督导

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研组长坚持听“推门课”,听课中特别关注“三课融合”的实施情况、集体备课的情况、分层走班教学的差异性落实情况、艺术劳技课程群及素养课程群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等等。学校将经常邀请区市专家来校诊断教学,并将听课情况及时向大家反馈。

2、主题活动:

1)“智慧课堂”教学活动和论坛

中考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为主题,以40岁以下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等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为载体,以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中小学古诗文拓展一体化、中小学艺体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从单元教学和单元作业的设计出发,学习和研究学科素养,确定每学年的研究重点,以公开课、主题论坛、联合教研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小学部在教导处的指导下,以“聚焦单元整合,实践作业(活动)设计,落实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开展教研一体化研究。将单元作业(活动)设计,真正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并与学生学业评价相结合,形成较为科学、有序列的校本化作业(活动)。从而达到作业统筹管理、作业科学指导、作业设计能力建设的相应提升。

3)师徒带教

师徒带教工作的规范管理和常规考核,一年评选一次携手并进奖。

3、课程反馈:

1)一学期举行一次学生作业检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听取家长和学生对教师作业设计、批阅、反馈的意见。

2)分析各年级阶段检测、期中考、期末考、升学考的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成效做出评价。

3)征询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课程的评价: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和问卷调查、家委会会议、学生座谈会、学生最喜爱的课程评选等形式,获得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课程的评价数据。

4、资料汇总:

1)教研组电子资料包

开学初各教研组、备课组制定好计划;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要求定时、定点、定内容,由主备教师负责;每两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每月一次主题教研,并做好相关活动记录。分管领导深入备课组和教研组参加备课、研讨活动。

按教务处要求,依据双向细目表,认真做好期中、期末、阶段质量检测的质量分析,并与试卷讲评课的教案或课件一起上传教务处。

按照教务处、教研组要求,逐步丰富教师个人的电子资料包内容,以便组内教师资源共享。

2)成果汇报

教师的论文、实验报告或经验总结;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课题汇报、各类竞赛评选活动的获奖情况等。

(二)学生的发展状况的评价

学生应该是课程的受益者,小学的区质量监控成绩和中考考分不能作为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唯一量规,应聚焦学生持续学习的潜能、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即关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才是课程的价值取向。

1、学业考查:

1)通过规范的学业考查,考核学生拓展、探究内容的掌握情况。

2)会考及其它学科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评价和多元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2、竞赛活动:

1)搭建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活动;举办优秀作品的网络平台展示、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举办一年一度的探究性课题汇报比赛,分为中期汇报和结题汇报,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

3、成长记录:

1)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册》《德育评价手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的解析和运用。

2)每学期一次检查评价手册的使用情况。

4、评优表彰:

1)德育处做好每月 “星级学生”、“阳光少年”、“劳动小标兵”评选、每学期的“优秀中队员”“优秀学生干部”、每学年的“区优秀少先队员”评选,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辐射作用。

2)教务处定期评选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的优秀学员;定期评选学习优秀奖和进步奖等。

六、课程资源与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由校长室、教务处、科研室、项目与信息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教研组长、校艺术辅导员、科学素养项目负责老师组成的课程项目管理团队,明确人员职责、权限和运行规则,保证课程有效实施。

2、制度保障

有效落实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过程化的管理和监督。

3、资金保障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对愿意做、做得好、有成效的老师将从校区级骨干教师的推选、专项资金投入、表彰奖励等方面保障教学改革的需要。

  

七、课程思考与展望

课程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本校将秉承复旦通识教育和二附校“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让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学校课程作深度开发。新的一年度将重点进行二附校校本课程一体化建设,将通过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课堂转型、教育评价,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途径。新校区良好的环境和标准化的配套设施,为学校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了机遇。面对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建设覆盖全学段、体现先进水平、具有复旦特质的校本课程体系,推进学段课程体系化建设,形成复旦基础教育特色课程,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20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