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张冉带你走进《牡丹亭》的曼妙世界

发布者:陈靖发布时间:2024-05-21浏览次数:10

 ——漫游星空名师讲坛通讯稿

2024516日下午,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小剧场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目光。此次讲座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张冉带你走进《牡丹亭》的曼妙世界”为主题,由著名昆曲艺术家、国家二级演员张冉主讲,为七、八年级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昆曲及《牡丹亭》的视听盛宴。

讲座伊始,张冉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昆曲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她提到,昆曲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更在2001518日这一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首批名单,并以全票通过的成绩位居榜首,使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昆曲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昆曲的高度认可。

随后,张冉老师以昆曲经典作品《牡丹亭》为例,进行了深入的赏析。她首先详细讲述了《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让同学们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着,张冉老师现场演唱了《山坡羊》曲牌,她的嗓音婉转悠扬,情感真挚,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深深的情感,直击人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张冉老师在演唱过程中还展示了精湛的昆曲表演技巧。她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每一个手势都充满了韵味,将杜丽娘的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转身的流畅,还是手势的优雅,都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张冉老师的表演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大家纷纷表示被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在讲座的高潮部分,张冉老师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她邀请了12位同学上台,亲自指导他们学习昆曲的基本动作。同学们在张冉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模仿,尽情体验昆曲的韵味。同时,张冉老师还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昆曲和《牡丹亭》的问题,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昆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亲身体验了昆曲的艺术魅力。此次讲座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也为传承和弘扬昆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字:李梦欣

摄影:李梦欣

审核:艾欣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张冉带你走进《牡丹亭》的曼妙世界

初一(1)班  汪海珺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之一,它起源于苏州昆山,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张冉老师,就是一位昆曲传承人。

老师是一名90后昆曲艺术家,也是新生代昆曲旦行之翘楚。她在16岁时首次出演《牡丹亭》中杜丽娘一角,至今已有400余次。她师承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与著名音乐家谭盾合作后被他评为“心中最美杜丽娘”。

张冉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昆曲。她介绍说,昆曲在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申遗名单,并全票通过。

接着,张冉老师讲解了《牡丹亭》中经典且唯美的几折。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便是《牡丹亭·惊梦》【山坡羊】一折。此折将旧时大家闺秀对于自由被禁锢的不满与无奈展现的淋漓尽致。她虽生的如花似玉,却只能被关在闺中,想到自己直到觅得良婿,也不过成就一段“神仙眷”的佳话,于是发出了“淹煎,泼残生除问天”的感慨。

最后,张冉老师对同学们的疑问作了回答。在被问到为什么有些字的唱音与原音不同时,她解释,昆曲本来的发源地是苏州昆山,原曲是用吴语演唱的,但当时皇族听不懂南方方言。为适应帝王需求,改变了语系,而仍有少量字词为押韵并未更改。

昆曲之表,在于其音韵柔和,唱腔柔美,用词典雅。而其内里,却是中华百年戏曲之积累,千年之文化。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张冉《牡丹亭》

初一(7)班 陈嘉礼

抱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名师讲坛”。这一次,学校有幸邀请到刚从维也纳回国的张冉老师,她带来的主题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张冉老师是一位昆曲演员,被誉为“最美杜丽娘”。接下来,我们将跟随她进入昆曲的世界。

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昆曲的历史:昆曲拥有600年的历史,是著名的百戏之祖;在世界遗产中位居榜首。其中,有行当:生、旦、净、丑;四功:唱、念、做、舞。听完张老师简单的介绍后,我们对昆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接着,张老师又向我们分享了她的演出海报,并希望我们能够去到她的演出现场。同时,张老师也谈到自己与“昆曲”的相遇:张老师从小便有梦想,希望能站到舞台上,演出自己的昆曲。但她的妈妈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天马行空。不过多年以后,她成功了!不仅实现了梦想,还有了不小的名气。张老师表示:她的一生都离不开梦。

这时,一张图片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张排练剧照,一位老人指导着张老师的动作。“这是排练《贩马记》时的照相。大家可以看到,右边的这位老太太就是我的老师,已是84岁高龄……”听到这里,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昆曲的悠久与传承。然后,张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在视频中,我了解到张冉老师演出《牡丹亭》400余场,她奋斗和追求的青春值得我们敬佩!

 “她就是我,我就是她。”“16岁的我,遇上了16岁的她。” 张老师认为,自己能在与杜丽娘同龄时相遇,是缘分、更是命运.

随后,张老师又为我们科普了《牡丹亭》作者汤显祖的事迹以及《牡丹亭》中的《步步娇》《惊梦》等.最令人激动的是,张冉老师为我们现场表演了《惊梦》这一段.台下的我们都十分喜爱张老师的表演.

到了最后的互动环节.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张老师也认真地一一回答;当然,表演与模仿部分也十分精彩,能深刻感受到二附校学子们的积极主动.

通过本次名师讲坛,我的收获颇多:走进了昆曲这扇大门;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昆曲会继续流传下去、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兰情冉冉

初二(2)班 方思璇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看着张冉老师捏起兰指,一翘一点,行云流水中,藏着心绪的百转千回,一颦一笑,可以感受到多年磨炼出的功底,也将杜丽娘的柔美痴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次演讲是围绕着张老师做的一个梦展开的,很有缘分的是在她16岁学习认识杜丽娘时,书中的杜丽娘也正值二八十六,属于她们的故事也为此拉开序幕。杜丽娘会因为一个梦而情困成疾,而张老师在几百场的演绎中也将自己融入杜丽娘这个角色,“她即我,我即她。”听着张老师将戏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恍然看到杜丽娘独立小亭深院,寂寂春光潋滟了她眉间的相思与无奈。启口轻圆,我仿佛看到柳杜二人跨越生死,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只为心中那一份孤注一掷的执着。昆曲背后的人文情怀给我们带来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只有将喜怒哀乐融于粉墨,才能唱出这百态人生。

昆曲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对其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张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一直潜心昆曲,感受曲中意趣,也为我们带来了这份不朽的美。


平衡,生活之道

初二(2)班 颜方瑜

516日下午,90后昆曲艺术家张冉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如许》的讲座。通过聆听讲座,我不仅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更领悟到平衡乃是生活之道。

张冉老师围绕《牡丹亭》展开。她巧妙地用自己做过的“梦”来串联起了《牡丹亭》的情节。张老师刚从维也纳回来,她正在倒时差,在期间做了4个梦,这四个梦对应着《牡丹亭》的四个部分。她向我们展示了昆曲表演在唱腔、身段、神情等方面独特的魅力。

张老师不仅为我们介绍了昆曲,而且让我们明白怎么做个好演员———技巧和情感这乃是重中之重。有了技巧就能更加精确地操纵表演,有了情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刻画角色。在具备技巧与情感之后,如何去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个问题。如果只有技巧,那演的人物就不鲜活了,无法引起观众共鸣,但如果情感过多,就会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平衡好技巧与情感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正如张冉老师所说,昆剧表现需要技巧与情感的平衡。其实,生活的平衡之道也无处不在。学习与娱乐不也是需要我们中学生去学会平衡吗?认真学习可以得到好成绩,尽情娱乐可以放松的心情,让生活更有光。但如果只有学习,人就会变成一个机器;如果一味地娱乐,就会虚度光阴,一无所获。面对学习与娱乐,如何去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 “度”至关重要。

这场精彩的讲座,我走近了高雅艺术,更收获了为人为学的道理。学会平衡,好好享受生活每个瞬间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