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家之言" 如何识别和干预青少年焦虑症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课程之家庭心育课堂侧记

发布者:陆鹏娟发布时间:2021-04-12浏览次数:1430

啃咬指甲、坐卧不宁、睡眠不良、情绪暴躁,以及上学前、考试前不明原因的各种头痛头晕、腹部不适等等……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表现时,家长们常常感到始料未及、不知所措、惶惶不安。其实,在孩子们这些外在表现的背后,TA的内心可能正在饱受焦虑情绪的煎熬。

思学生之所想,解家长之所惑。202148日,复旦二附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课程之 “益家之言”家庭心育课堂第2讲,便围绕着“焦虑”——这一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展开。

本次线上讲座由校心理中心罗吾民老师主持,在杨浦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关怀下,特别邀请到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胡满基医师主讲。我们与百余位初中学子家长相聚“云端”,共同探讨作为家长,如何在孩子的情绪困扰产生之初,及时识别焦虑症状,并有效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首先,胡医生为焦虑“正名”。她讲到,焦虑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正常情绪体验,对于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生存价值。适度的焦虑不仅能提升我们的行动力和动机水平,也能提醒我们及时反思和体察内心的需要。通过这一环节,参会的家长们也暂时平复了焦急的心情。

而正如胡医生所言,真正给我们带来困扰的,是泛化和过度的焦虑。其中,严重到可以达到诊断标准的,临床上和学术界统称为焦虑障碍。紧接着,胡医生为我们讲解了起病的生物、心理、家庭、社会等综合原因,并一一结合案例,详细说明了每一种疾病的行为表现、心理机制、躯体化症状等等。为我们生动地讲解了青少年中常见的焦虑障碍类型,包括,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恐惧性焦虑障碍和强迫症。

当然,胡医生也在讲座中强调,讲授这些,不是为了让家长们“对号入座”自己的孩子,轻易草率地自我诊断。而是为了让家长们能够科学地看待这些现象,克服对于未知的恐惧,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减轻失控感和增强内心的力量。因此,在讲到干预层面时,胡医生也强调,如有需要,一定要去医院相关科室就诊,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但对于大多数家长和孩子来说,家长们的努力和改变已经足够具有改变性的力量。

首先,想要改变孩子的情绪,家长需要先建立与孩子之间情绪的“大坝”。因为家长和孩子的情绪就像上游和下游的关系,它们相互的影响力并不是对等的。家长的一分焦虑就在孩子那里放大成十分,家长的一分心定也会在孩子那里放大成十分。当然,建立大坝并不是苛求家长都成为完美的、没有丝毫情绪波动的父母,正如大坝的功也是在于合理的“疏”,而不是“堵”。

如果家长能在孩子面前平静坦诚,说出自己的脆弱和负面情绪。家长这种对待自身情绪的察觉、接纳和反思,这种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也会让孩子去模仿,学着如此对待自己、对待情绪。

其次,想要改变孩子的情绪,家长需要有一双慧眼,及时通过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在此时采取合适的亲子沟通策略,给快要爆炸的气球放气。

在这里,胡医生向家长们推荐了《非暴力沟通》中的“沟通四部曲”:倾听、客观描述、感受、需求与策略。并举例说明,如何以好奇的态度、平静的口吻去和孩子沟通,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再解决孩子的问题。

最后,想要改变孩子的情绪,家长需要先主动和孩子建立爱的连结。人际影响的基础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维护需要点点滴滴的陪伴。而这种专注于彼此的用心陪伴,这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也是对抗焦虑和不安感的重要方式。

在讲座的结尾,胡医生还就家长关心的睡眠问题,分享了诸多小技巧。并就家长们提出的其他问题,也进行了耐心的互动答疑。

本次活动在家长朋友们的积极参与中落下帷幕,也为本学期的“益家之言”家庭心育课堂系列课程,又增添了一场有激情、有理念、有方法的讲座。

未来,我校也将持续关注各年龄段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家长朋友们的痛点,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陆续推出每月一讲。带给大家更好的学习体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健康中心

撰稿:李向君(实习)

修改:陆鹏娟

审阅:朱启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