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助推,融合共生 ——中小学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之班主任体验式主题沙龙侧记

发布者:陆鹏娟发布时间:2021-05-07浏览次数:1884

429日,复旦二附校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课程建设项目之“心理特需学生的班级融合”体验式沙龙在江湾校区图书馆举行,活动由教务处、德育处联合组织。本次沙龙邀请到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融合教育心理辅导课BASE项目主理人蔡素文老师主讲,复旦二附校瞿丽红书记、中小学德育处、教务处负责人、教务处随班就读工作负责人、德育处教师代表及中小学班主任积极参加。本次活动由我校心理中心罗吾民老师主持。

以“心”助推,融合共生。本次活动旨在提升教师有效支持随班就读学生及其他心理特需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能力,切实提高随班就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活动基于班主任的实际需要组织。近年来学校随班就读人数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增高,越来越多的班主任面临着识别心理特需学生、转介咨询个案、支持随班就读学生融入班级等问题。如何让“特殊”变为普通?如何让班级融合成为日常?这些难题亟待破局。

   首先,瞿丽红书记为活动致辞。她强调,此次沙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项目教师课程的一部分,一体化课程既关注学生的需求,也为教师提供对交流、分享和学习的机会,最终目标是以构建一个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活动过程中,蔡素文老师对BASE项目的基本内容和有效性验证做了基础的介绍,并通过“看见是一种力量”和“话题探索”2个活动来带领大家觉察自我和增进理解。

   在“看见是一种力量”活动中,老师们对他人的自我描述进行剖析,发现并赞美对方的优点,通过这一活动教师能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去关注他人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人正向的情绪反馈。在“话题探索”活动中,老师们对不同的主题词给出自己的情绪感受词,澄清了自身的内在感受。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自身的了解,也有助于增加同理心,这种对自身和他人感受的差异性的了解也有助于日常教学工作者对学生的共情能力,提升对不同学生情绪差异的感知能力,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

  BASE项目的课程模式也让老师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看过生命过程中不同形式之后生长出来的理解、同情与原谅对于帮助特殊孩子积极融入班集体很重要。

  蔡老师总结道:“我们对待特殊学生,需要的可能不是大刀阔斧的改变,而是在细微之处做文章,以小事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行为模式。”

在    最后的互动环节,田瑞芝老师结合她的工作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蔡老师解答了问题,并补充道:“特殊教育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努力,也要积极与家长积极沟通,多方力量共同支持,才能更好地帮助特殊孩子融入班级生活。”

   融合教育是教师日常工作的基础,也是困难重重的部分。本次活动尝试从心理的角度帮助老师们打开视野、扩展认知,并深刻理解一个好的融合环境需要家庭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配合。基于此也期待更多的教师、家长和社会资源为心理特需儿童的班级融合贡献力量!

撰稿:徐珍珍(复旦大学社政学院心理系 研究生)

修改:罗吾民

                                                                                   审核:朱启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