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系列电影的文化解读

发布者:陈靖发布时间:2024-10-11浏览次数:10

2024926日星期四下午4点,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望道楼一楼小剧场内座无虚席。一场关于电影艺术的文化盛宴在此缓缓拉开帷幕。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理论与影视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龚金平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在场的师生及电影爱好者们呈现了一场题为《长津湖系列电影的文化解读》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龚金平教授以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要打?”“怎么打赢的?”作为引导,带领听众深入探索《长津湖》系列电影背后的文化内涵。他通过电影片段的细致分析,不仅还原了中国出兵朝鲜的历史背景,还揭示了中美两军在战场上的不同表现,让听众在视觉与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到了影视欣赏的魅力以及电影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随后,龚教授围绕“中国伦理本位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伦理本位文化与集体本位文化”以及“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强调,《长津湖》系列电影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上,深刻体现了中国集体本位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红色文化”的内涵,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此外,龚教授还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长津湖》系列电影进行了专业解读。他指出,影片通过精湛的镜头语言、震撼的音效设计以及富有深意的色彩运用,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随着龚金平教授讲座的圆满落幕,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场讲座不仅加深了听众对《长津湖》系列电影的理解,更激发了大家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收获了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

撰稿:柳旭

摄影:陈志坚


坚定的信念

 ——听名师讲坛《〈长津湖〉系列电影的文化解读》有感

复旦二附校 六(1)班   王康静

2024926日,我们观看了由复旦大学龚金平教授带来的讲座——《〈长津湖〉系列电影的文化解读》。在讲座开始的时候,教授先问了我们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要出兵帮助朝鲜?为什么我们能打赢美军?教授并没有立即揭晓这两个问题答案,而是留下了悬念,等到之后再一点点地回答。

教授为我们播放了《长津湖》的开头部分。教授先是放了一遍,只见一个抱着骨灰盒的战士,坐在摇摆的小船上。教授为什么要放这段呢?我不是很明白。同样的片段,教授又放了一遍,这一遍,教授一边放,一边给我们解读陈凯歌等导演的镜头语言。随着教授的解读,这个片段好像变得不一样了。

跟随着教授的解读,这次我看到的是,浙江湖州,夕阳的金辉洒落在四方,苍茫群山在夕阳之下呈现出黑灰色的剪影。近处小河的河面被夕阳照耀着,镀上了一层金色,水面的波纹,显得那么波光粼粼。看着这般景象,我很着迷,多美啊,这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美好家园啊!镜头缓慢向右横移,一位中年解放军战士的脸庞进入了画面。战士坐在一艘略显陈旧的木船上,木船摇摇晃晃。画面很安静,船夫划船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战士的表情似乎是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悲伤。他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青灰色的骨灰罐儿,这是连长伍百里的骨灰罐。这位战士就是伍百里的弟弟——伍千里。伍千里正在回乡探亲的途中,他很沉默,表情复杂,或许有终于能再见到家人的喜悦,或许也有失去哥哥的悲伤。

接着,龚教授又为我们播放并讲解了美军海军舰队的片段。天空彤云密布,海面上到处都是军舰。原本应该宁静的海面却炮火连天,漫天的硝烟显得天空更加灰暗。镜头给了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一个特写,他的墨镜片上映出军舰发炮的情景。可以看出他对这一切十分满意,踌躇满志。这暗示他是一个极其热爱战争的人。看到这一幕,我十分惊讶,居然会有这样的战争狂!如果某个地方被他占领,那他岂不是要把那里变成像这片海面一样的可怕基地?然后占用这个新基地去攻打其他地方?这样做谁也容忍不了!

通过这两个片断的对比,龚教授讲授了我们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美国人的“个人主义”的不同,也回答了讲座开始之前提出的我们为什么要帮助朝鲜的问题。现在我知道了,如果朝鲜被攻占,中国也将岌岌可危。为了不让我们美好的家园变成肃杀的军事基地,我们一定要守住朝鲜。同时这也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赢得这场战争。因为我们有信念,我们有要守护的家。为了家国,我们愿意拼尽全力。

听到这里,我感悟颇深。可爱的志愿军战士用坚定的信念打败了装备精良的美军,作为他们守护的新中国少年,我们也将继承这一信念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致  敬

 ——听名师讲坛《〈长津湖〉系列电影的文化解读》有感

复旦二附校六(4)班施珺仍

走出“名师讲坛”的小剧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最想说的、最想做的就是致敬。

我要向龚老师致敬。他对《长津湖》系列电影的文化解读,如同拨云见日,让我恍然大悟。原来,电影和我们平时一直在写的作文并非“尔为尔,我为我”般的分道扬镳,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的殊途同归。原来,电影和作文都注重立意,都需要讲明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都讲究小切口、代入感、轻重缓急,都关注情与景,都习惯运用鲜明对比……也许不只是电影和作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艺术应该也是相似相通的吧。

我要向两部《长津湖》电影致敬。我读过一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但感受远远没有看电影来得生动,而这些电影,之前我可能更关注的是剧情、是声音、是动作,但今天,在龚教授的讲座中,我还学会了关注电影的镜头语言从关注镜头语言的新视角,这两部我熟悉的电影,好像也变得不一样了。突然想到了第一部电影的开头,大美山河,伍千里抱着伍百里的骨灰回家;我又想到了第二部电影的结尾,山河依旧,伍万里抱着伍千里的骨灰回家。这是多么催人泪下的“首尾呼应”啊!都说“家国家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还有什么比“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更为悲壮、更令人痛彻心扉的!因为他们,所以我们。正是因为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热血豪迈的高歌,我们才得以远离麦克阿瑟那冷酷无情墨镜中的战火和硝烟,才得以安享今天的和平和繁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要再次向英雄致敬。我要向那些为保证精准度而跑到离敌人十米远的地方才扔出手榴弹的英雄致敬!向那些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阵地上身着南方军装被冻死的英雄致敬!向那些啃着漆黑如炭、坚硬如铁土豆的英雄致敬!向那些奄奄一息却仍奋战到生命最后一秒的英雄致敬!说起英雄,不少同学都说到“雷爹”。“雷爹”是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也是有血有肉,对晚辈百般呵护的英雄。伍万里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凝聚着“雷爹”的一片深情、一腔热血。

感谢龚老师的深情讲述,带我们重回了那个历史现场,让我们看到了无数奋勇的先烈。老师说,向英雄致敬的最好方式是传承——传承英雄的精神,完成英雄的心愿。我还想说,更好的成长可以成就更好的传承。我们小复旦人必将永缅先烈,昂扬向上,不断“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