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人生修为与文学世界

发布者:陈靖发布时间:2023-12-06浏览次数:10

——漫游星空名师讲坛通讯稿

20231130日下午,我们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罗剑波教授,带我们一起走进屈原的一生。

罗教授通过《史记》中对于屈原的记载,向同学们介绍了屈原的出身与经历。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屈原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当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被发行吟泽畔”,罗教授带着同学们想象屈原投江时去到江边的形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道尽屈原当时的彷徨无奈。而这一故事也与我们当前的端午节习俗息息相关,比如包粽子,是为了让江中的鱼虾不食屈原的身体;赛龙舟,是为了快去拯救屈原。

接着,罗教授围绕屈原的文学著作,介绍了屈原流传至今的作品共26篇。其中《天问》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在这篇作品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提出怀疑和诘难。屈原在政治上没有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但也正因此,使他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地情感,在文学界闪光。

最后,罗教授向在场的同学提问:为何今天的讲座取名位“人生修为与文学世界”?在听完罗教授对于屈原生平的介绍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正是因为屈原的人生经历才能成就他的文学世界,而这也是罗教授想带给同学们的启发。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名师讲坛已画上圆满的句号,愿学子收获满满,继续前行,我们相约在星空下!

撰稿;肖丹怡

图片;肖丹怡

审核:艾欣

屈原的人生修为与文学世界”讲座听后感

初一(5)班    詹礼文


 2023年11月30日,我有幸聆听了学校举办的漫游星空讲座——《屈原的人生修为与文学世界》。这次漫游星空讲座邀请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罗剑波教授为我们解读《楚辞》,了解屈原那曲折的人生经历,透过楚辞去细细体会屈原高尚的精神境界以及家国天下的情怀。

屈原的身世在罗教授的口中娓娓道来。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他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被排挤陷害中度过,独特的历史环境、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最终成就了这位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楚辞》。

这次漫游星空讲座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这位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名师讲坛听后感

八(3)班  康宸毓

他,出生显贵,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国家,纵使遇到挫折,依旧初心不该。当他得知家国灭亡之时,便纵身投入汨罗江中,在历史上,留下多少遗憾。

名师讲坛中,跟随着罗剑波老师,一起阅读《史记》,我走进了他——屈原的一生。

他出生显贵,与楚国王族同姓,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忠心为国。但他的才华却被上官大夫所嫉妒,几句谗言,便让楚怀王疏远了屈原。

当时,楚国打算与齐国结盟,攻打秦国。但张仪对楚怀王说,只要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六百里土地。楚怀王真的听信了他的话,但张仪却说,他曾约定的,不过是六里地,并非六百里。于是,楚怀王发兵攻打秦国,却接连失败。因为他曾与齐国绝交,使齐王怀恨在心,不肯援助,最终,秦国夺走了出国汉中一带。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怀王却不愿得到汉中,只想得到张仪。张仪的贿赂,让大臣和怀王宠妓在楚怀王面前编造谎话。最终。楚怀王还是放走了张仪。

当时,尽管屈原已被罢官,他却依旧关心着家国。回国后,他规劝怀王杀了张仪,但张仪已走,为时已晚……

后来,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与楚怀王会面。屈原劝他别去,但他最终听了儿子子兰的话而前往。秦国扣留了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最终他也死在了秦国。

顷襄王即位,任用弟弟子兰。因为子兰曾劝怀王前往秦国,天下人,包括屈原对此有所怨恨。于是,子兰让上官大夫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最终放逐了屈原。

屈原,他有着一身才华,看得清形式,愿意为国效忠。但在那个时代,举世皆浊,众人皆醉,作为那清醒之人,就必然艰难。没人听他的,还总有人嫉妒他讨厌他,而在君王面前进谗言。他一身才华,一片忠心,却无处施展……

屈原行至江滨,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说,圣人应与世推移,若世界本就浑浊,便没必要怀着美好品质而导致自己被放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但纵使世界黑暗浑浊,屈原却始终不愿改变自己内心,那纯洁光明的理想。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触动我的,是他对理想的坚守。纵使世界浑浊,纵使世间只有他一个人清醒,他也不愿随波逐流,陷入淖泥中。纵使这样,已使他遭遇了无数挫折,他依旧不愿改变,心中那片纯洁,那片忠心。

但他的故事,始终是个悲剧。看着家国江河日下,他却始终得不到机会为国效忠。他的建议,始终不被楚王所听;那些谗言,又一次次使楚王疏远了他。他本应以楚国忠臣之名留名青史,仕途的坎坷却让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他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从他的作品中,也可窥见他的人生修为。“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体现着他的正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体现着他的爱国与忠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用一生书写着那份对理想的坚守。

当他得知楚国灭亡,便以身殉国,投于汨罗江,留下千古之遗憾。

屈原已死,精神永恒。他的作品,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依旧被世人铭记。

年年端午,龙舟竞渡,粽叶飘香。那一刻,他的身影,又一次浮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关于他的一切,又一次将人打动……



屈原的一生:无可磨灭的爱国情怀

初二(5)班 曲泽恺


11月30日,七、八年级的同学们在小剧场,聆听了由复旦大学罗剑波教授的演讲:屈原的人生修为与文学世界。聆听过后,我收获颇多。


罗教授以沉稳缓慢的语调,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屈原的生平家世与人生理想。

屈原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原本,屈原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他坚定不移地倡导改革,为了国家的利益进尽忠言,但他在赢得君主信任的同时,也让他在宫廷中树敌。这些朝廷官员受到屈原影响力的威胁,散布他的谣言。

这些狡猾的阴谋的最终结果,是屈原被放逐,一名忠心耿耿的大臣被逐出朝廷。对于一个献身于国家的人来说,不公正的流放既是个人悲剧,也是政治悲剧。但是,正如历史所见证的那样,正是这次流亡造就了屈原那些最凄美、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比如《离骚》,比如《九章》,比如《渔父》。

尽管屈原的一生饱经沧桑,但他仍然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听到楚国都城沦陷的消息后心碎,在汨罗江边,怀着深深的绝望和抗议,跳入水中,选择死亡,而不是目睹他深爱的祖国遭到亵渎。

这段故事令人心酸,但这也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忠贞不渝与热爱,从而造就了后人所传颂的千古佳话。他用一种殉道的精神告诉我们,所谓的知识、权利、荣誉都不足以构成一个人的理想主义,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广博地去爱天下,爱百姓,同时为整个民族奉献出最忠诚的且唯一的选择,才是理想主义最好的归宿。他用自己的生命保全了心中的那片完美的理想之地,以最决绝、最浪漫的方式奏响了人生中最后的凯歌。

虽然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阴谋、背叛和个人绝望,一生中颠沛流离,但唯一不变的,是他那深厚的爱国情怀。

失意理想,得意徜徉

初二7 罗逸清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悲情的色彩,我们站在长廊这端回望。一个身影步履坚定,虽茕茕子立,却势如万钧,忠而被谤,信恐见疑,梅骨不折,赤子之心,可敌一路的颠沛流离。

也许我们不曾见过这样的人。以极高寒理想,直面现实迷离。以极热烈情感,直抒愤恨胸臆。纵使这偌大天地,无人与之惺惺相惜。雕琢出文学半壁,千秋万代追慕难及。

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从他的文学世界逐渐进入他的人生修为世界。

如果仅作为一个诗人,“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意志,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能做出的坚守。他是把“政治”的身份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对“死”的意义,中国人自古有一番确认的标准。虽然“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经将生乐死苦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这是一种英雄主义。

倘若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念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这是勇毅,不是逃跑。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悲吟着,高歌着,行走着,徜徉于故土汨罗江岸,再度游览着他挚爱的这美丽山河,从容如归一样地去赴死,如同赴约。

或许看来,他这辈子很失意,但他活的也很得意。他一生只为国家,在这个世界上孤独的行走,但他用一生为世人宣告:即使被全世界抛弃,也要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举世皆浊,我独洁。

在他的文学世界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伟大的人生修为,他的人生修为,更值得世人传颂古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