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发布者:杨钰晨发布时间:2020-12-22浏览次数:328

从一粒微尘到超导纳米,从原始交流到仿生智能机器人,今天的科技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无论任何高精尖科技,都离不开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小小的现象的细致观察。从生活中汲取奥秘,从生活中缔造想象,从生活中走进真理……

今天,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初二年级的全体同学有幸参加了梅永丰教授的讲座——“格物致知——从生活到科学”。梅永丰教授来自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是材料学的优秀学者。曾荣获欧洲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多项国际荣誉。

“我是学习物理的,而物理就是推究事物原理,观察日常的生活”,梅教授开始了今天的讲座。

梅教授从四个方面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生活中的科学:从茶叶到纳米;从矿石到玻璃;从造纸到芯片;从折纸到机器人。

“喝茶的同学们,都知道,喝茶对茶杯茶壶的要求很讲究。而中国古代有一种很好看的杯式——冰裂纹。那冰裂纹是如何产生的呢?”,梅教授提出了这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同学们议论纷纷的头脑风暴。随后,梅教授给出了科学的解答——由于制作茶杯的两种材料的膨胀程度不同,在倒上热茶时,会引发结构的碎裂,从而产生美丽的纹路。梅教授又举出了茶饼的制作方法,是通过立体几何的微小分割所制成的。而以上种种,就是纳米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学们在梅教授生动浅显的讲解中,清晰地理解了纳米科技,拉近了学生们与世界尖端科技的距离。

随后,梅教授又为同学们讲解了玻璃的形成。先从一个西方商船用沙子与天然苏打烧火而无意间发现了玻璃的故事引出了接下来的主角——玻璃。梅教授详细讲述了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之间的不同。中国的钾玻璃,亦称琉璃,由于良好的延展性,易加工成各类艺术品。而目前世界上的常用玻璃有:用于电子屏幕的浮法玻璃;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夜光玻璃;坚硬的强化玻璃;双面的夹层玻璃;调光玻璃;自洁玻璃及镭射玻璃等……最后,梅教授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种神奇的超强化玻璃——鲁伯特之泪,让同学们体验了玻璃的超强抗压能力。

然后,梅教授从讲台上拿出了一块崭新的硅锭,让同学们零距离接触到了芯片的原材料。“纸是信息的载体,硅片是21世纪信息技术的载体”,梅教授如是说道。从蔡伦改良造纸术,使得人类文明的记载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到雕刻版活字印刷术的工业技术,再到用电磁波与静电起电效应制作出二进制的摩斯电码,拍发电报,用以传递信息,最后到弗莱明根据爱迪生效应,在麦克斯韦以及马可尼的基础上,发明了真空电子管,人类的信息传递传输与记载技术走过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之路。梅教授就此展开了有关锗晶体管与集成电路通过电磁波发射电子,接收并放大信号的原理。

最后,梅教授讲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机器技术——折纸机器人。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机器人都依托于那精密复杂的芯片。但梅教授的机器人却有点令人大开眼界。“机器人与折纸的关系,就是二维到三维的关系”,梅教授阐明了机器人的通识。于是就产生了,利用磁力,会悬空、振翅、转弯的千纸鹤纳米机器人;向后喷出氧气的会游泳的微纳米小火箭;利用光来调控的会跳舞的微型机器人……同学们尽皆惊叹于这些机器人的神奇。

就这样,一节深入浅出,富于活力的讲座圆满结束了。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在提问环节积极思考,与梅教授面对面谈话。梅教授用我们生活中所触及到的现象,衍生出高端的科学技术,让同学们轻松体验了科技的魅力与美感。那些复杂的公式也都以生活中的事例走进每个同学的心中。我们不仅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也懂得了要善于在生活中细小的事物里发现科学,要善于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以及原理。感谢梅永丰教授的精彩讲述,同学们都受益匪浅。希望同学们秉持“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好习惯,正如《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那样……


初二(1)班 胡嘉岩

审核人:艾欣

Baidu
map